《365足彩》 | 上海实验室与常熟农商行联合365足彩发布《365足彩》(附全文)
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单家体量不大,但合计总资产规模也接近商业银行整体的1/3,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惠”“三农”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机构面临的经营挑战持续加大,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也由此成为成为中央金融工作365足彩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更全面地梳理和反映和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日前,365足彩与常熟农商行联合365足彩发布《365足彩》,报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银行业整体运行情况;二是中小银行业务经营变化;三是中小银行的风险状况与化解思路;四是中小银行未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展望。
以下是报告概要:
(注:报告全文下载请见文末链接,或点击文末“下载”)
一、银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支持下,逐步企稳,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名义增长有所回升。中国银行业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资产质量总体稳定,盈利能力边际改善,资本市场表现亮眼。
一是存贷款增长放缓。贷款方面,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下降,居民消费和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同时叠加政策引导信贷结构优化,降低低效规模增长冲动,压降空转套利空间,信贷需求总体放缓,全年预计同比增长 8.2%,低于2023年的 11.1%。存款方面,在信贷需求不足、存贷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持续降低存款利率、压降高息存款占比,并通过主动负债获得低成本资金,存款增长亦有放缓,全年预计增5.6%,较2023年的 10.8% 明显放缓。
二是金融投资类资产增速较快。在金融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实体信贷融资需求较为疲软、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类资产增长较快,预计全年增12.1%,高于贷款增速,成为银行资产扩张的重要驱动力。
三是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长缓慢。202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87万亿元,同比增长仅0.5%,增速较为疲软。净利润增速放缓主要受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拖累。2024年三季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较年初下降0.16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
四是利息365足彩外围承压,非利息365足彩外围增长有限。受净息差下降影响,银行利息净365足彩外围承压,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利息365足彩外围同比下降约3%,占总营收的77%。与此同时,非息365足彩外围方面,手续费及佣金净365足彩外围增速较慢,占比较低,难以完全弥补利息365足彩外围的下降,投资收益虽然贡献较多,但是随着利率下行,2025年进一步增长压力较大,债券投资收益的高增长难以持续。
五是投入压力增大,监管成本面临上升。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当期成本压力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资源有限使得数字化转型的成本负担更加显著。资本监管要求的完善,对银行业的资本补充也形成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六是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尽管部分领域风险上升,但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资产质量总体稳健。2024年三季度末,银行业不良率为1.56%左右,与二季度持平,较一季度有小幅下降;风险抵补能力方面,2024年三季度末,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215%,较二季度末略有上升,结构上看,部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偏低。
七是个贷风险上升,总体仍在可控区间。个贷风险上升,主要表现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按揭贷款风险可控。
八是企业贷款整体风险下降,但行业、区域分化明显。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企业贷款仍是对公贷款不良的主要来源,不良率在5%-6%之间,除房地产外,批发零售业不良率约为3%-4%,主要受消费需求疲软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制造业不良率约为2.5%-3%。分区域来看,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对公贷款不良率较低;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有一定压力。
二、中小银行经营情况变化
(一)零售业务遭遇瓶颈
随着商业银行推进零售业务转型浪潮,银行零售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从零售客户的存贷利差、风险回报、负债成本、代理代销等多个维度看,零售业务日益呈“红海”特征。
一是零售存贷利差[1]渐薄。根据上市中小银行公开披露数据[2]计算,2024年半年末,中小上市银行零售业务的存贷平均利差已降至2.37%,较2022年半年末下降了62BP,而同期对公业务平均净利差为2.70%,较2022年同期下降45BP。从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角度,零售业务利差压力大于对公业务,进一步考虑零售业务运营成本高等特点,零售业务优势可能正逐渐丧失。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年报/半年报,作者计算
二是零售业务风险回报[3]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半年末,中小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利率扣减不良率后的风险溢价为3.30%,较2022年同期下降136BP。该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个贷利率的持续下行以及不良率的上升。截至目前,中小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仍处在上升趋势,预计将对零售业务整体风险收益构成持续压力。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年报/半年报,作者计算
三是零售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持续下降。数据显示,中小银行零售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从2021年一季度的17.4%降至2024年三季度的15.5%。表明零售业务在中小银行资产配置中的地位明显被削弱。该下降趋势既反映中小银行在零售贷款领域增长乏力,也说明零售业务在其经营战略中有所弱化。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年报/半年报,作者计算
除此之外,不仅是资产端,负债端方面,储蓄存款的活期占比低、下降快,财富管理方面的中收贡献不大。
(二)对公业务重拾增长
相较于零售业务的下行趋势,对公业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一方面,对公贷款占总资产比重近年来稳步上升。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小银行对公贷款占总资产从31.0%增长至35.5%,累计提升4.5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增长更为显著,从2023年一季度末的33.1%攀升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35.5%,增幅达2.4个百分点。这一趋势既是中小银行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应对零售业务疲软的结果,也反映其对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积极响应。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年报/半年报,作者计算
另一方面,对公贷款财务回报相对较好。从资产负债配置角度,中小银行对公业务的利差下降幅度小于零售业务。尽管近年来利率市场化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存贷利差形成一定压力,但对公业务存贷利差整体仍保持相对稳定,具备良好盈利能力。数据显示,中小银行对公存贷利差从2021年上半年的3.17%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70%,三年内仅下降47BP,仅为同期零售业务降幅的一半,其主要原因是对公贷款和对公存款利率的相对稳定。
从风险回报角度看,对公贷款的净回报能力相对较高。数据显示,中小银行对公贷款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对公贷款利率扣减不良率的净平均回报率)从2021年年中的3.42%降至2024年同期的3.19%,3年内仅下降23BP,而同期零售业务则下降173BP。其较优的风险回报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对公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小于零售贷款;二是对公贷款不良率整体呈下行趋势,与零售贷款不良率逐年攀升形成鲜明对比。
(三)金融投资占比稳定,结构调整
从数据统计看,中小银行金融投资占比近年来基本维持在40%左右,未出现明显上升,甚至略有小幅下滑。
金融投资资产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体而言,持有至到期占比下降、交易类占比上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金融投资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类(AC)账户余额占比约为45%,较2021年一季度59%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交易类(OCL+TPL)账户余额占比从2021年一季度末的41%上升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54%,上升了13个百分点。尽管交易类占比提升,但高频交易占比未见趋势性上升,交易类占比的提升主要由中长期持有贡献。OCI账户余额平均占比从2021年3月末的17%逐步提升至2024年9月末的28%,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三、中小银行改革与风险处置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问题。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365足彩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一)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现状
根据《365足彩》披露,2023年二季度人民银行对包括24家主要银行和3912家中小银行在内的3936家银行机构进行了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银行机构处于1-7级的安全区域,8-10级高风险银行共357家,资产规模占比1.78%。分类型看,24家大型银行总资产占比约74%,评级多在1-5级范围,整体稳健;外资银行、民营银行与直销银行的“红区”(8-10级)机构为零,城市商业银行有约68%处于“绿区”(1-5级),但11%属于“红区”;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的高风险机构数量虽相对较多,但其资产规模占比较低。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整体风险可控,中小银行此前暴露的部分存量风险已随改革与处置有所缓解。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365足彩》
在实践中,区域性中小银行的风险成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方面。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与数字化竞争加剧,使大型银行下沉服务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数字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对中小银行长尾客群形成侵蚀,使中小银行净息差大幅下行;二是中小银行经营地域与业务资质受限,资本补充渠道相对狭窄,难以快速应对激烈市场竞争。
内因方面。不少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不完善,存在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同时,经营理念相对滞后,过度追求规模与存款增量,在利差缩窄环境下反而削弱了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此外,信息科技与人力资源投入不足也导致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运营等能力明显落后于大行,进一步削弱了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银行的改革与风险化解
随着2019年以来包商银行等个别中小银行风险陆续暴露,中小银行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成为金融功能监管重点。2020年金融委365足彩发布《365足彩》后,中小银行改革重组与化解风险工作明显提速,包括有序处置重点银行机构风险、整合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及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等。
1、重点机构:一行一策,有序处置
2019年以来,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河南村镇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的风险逐步暴露,部分机构甚至进入破产程序。监管部门通过设立新银行主体、资质较好银行吸收合并、引入外部投资者等方式,对重点机构进行“一行一策”处置,及时化解潜在危机。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城商行:整合重组
包商银行事件后,城商行的整合重组进入快车道。与包商银行“清算退出”不同,后续更多以新设合并或吸收合并为主,强调“在线修复”以降低风险外溢。如四川、山西、河南、辽宁等地先后启动了区域内城商行整合:四川银行(2020年11月成立)在原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与凉山州商业银行基础上,引入28家战投进行新设合并;山西银行(2021年4月成立)由大同、长治、晋城、晋中、阳泉五家城商行合并组建;辽沈银行(2021年6月成立)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等,分步推进省内城商行整合;中原银行(2021年末起)吸收合并洛阳、平顶山、焦作中旅三家城商行,通过发行内资股清偿并出售部分资产,2022年5月完成合并工作。
3、农村金融功能机构:改革、重组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是高风险中小银行的主体,也是风险处置的重点。农合机构方面,通过省联社体系改革,在改革中进行高危机构的风险处置。2022年4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成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为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目前,农信社改革主要有几种模式:
一是联合银行模式,各机构保留法人地位。在实践中存在“上参下”和“下参上”两种模式。目前,除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外,基本采用“上参下”模式,即保持股权与管理关系的一致性,为公司治理的顺畅奠定了更好的基础。此外,部分省区(如四川、新疆等)在联合银行体系下,按地级市合并部分或全部县域农合机构,以“在线修复”方式化解风险。
二是统一法人模式,新设省级农商行吸收辖内农商行和农信社。该模式多应用于经济区域和体量规模较小省份(如海南农商银行、宁夏的黄河农商行等)。也有省份采用了统一法人和原有农商行并行模式,例如辽宁也通过合并省内31家农信机构成立辽宁农商银行,同时保留省内30多家部分独立法人。
三是差异化拆分模式。在地区差异较大、省联社体系下的机构发展不平衡省份(如广东、江苏),将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银行独立出去,交由地方政府平台注资控股;剩余机构保留在联社体系并改制成联合银行,形成“大帮小”的银行集团,由优质银行吸收化解高风险机构。
村镇银行方面,主要做法是压实发起行责任,推动对部分风险较高的村镇银行进行吸收合并,或在少数情况下通过清算退出。
四、结论与展望
展望2025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总体稳健,货币与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协同发力,为中小银行经营提供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内结构性调整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小银行需直面盈利能力承压、资产质量波动和资本补充需求加大的多重挑战。为实现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充分利用政策机遇,优化经营环境。在央行逆周期调节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中小银行应主动承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及专项债安排,利用政策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化解存量风险、补充优质资产。同时,通过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协同,进一步拓宽信贷渠道,提升信贷投放效率。只有抢抓政策红利并积极对接实体经济需求,才能逐步缩小净息差降幅并带动整体经营状况改善。
第二,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质量。在息差收窄、不确定性攀升市场中,中小银行需抛却“规模至上”思维,转向强调质量优先和资本节约型发展。一方面,通过多渠道补充资本、合理控制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强化资本效能;另一方面,坚持差异化竞争,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及小微企业服务等领域精耕细作,实现均衡稳健的发展。
第三,平衡业务结构,优化风险管理。面对利率和市场波动,中小银行亟需平衡对公、零售和金融市场投资等多元化业务结构,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板块。通过聚焦区域产业及本地客户需求,提升对公和零售业务的精准度;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运用,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并完善预警机制,不断提高对冲周期波动的能力。
第四,数字化转型与场景金融深耕。数字化是中小银行降本增效、拓宽服务边界的重要突破口。面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需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和路径,加大数据基础设施与科技人才投入,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智能化风控系统和场景运营模式,在满足小微与“三农”客群差异化需求的同时,充分挖掘客群价值并增强客户黏性。此外,发展多元化场景金融有助于中小银行突破传统业务天花板,结合供应链、产业链生态打造“金融+非金融”服务体系,借助大数据运营手段精准触达客户,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综合来看,中小银行要在2025年及更长周期内保持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政策利好下把握机遇、正视挑战,持续完善内部治理、强化风险管理并深化数字化转型。唯有如此,方能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新兴金融需求的同时,不断夯实自身稳健发展的根基。
http://ow6r.cranioklepty.com/yanjiu/detail/9910.html